查看原文
其他

下一场战争,离中国还有多远?!

2016-09-23 环球军事评论



 一个关于战争的猜想

 

  很多人觉得,中国在成功发展出可靠的远程战略核打击力量后,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是须知核武器最大的威力,是在它还在发射架上的时候。

 

  如果日本的目地是在不引发核大战的前提下制造一场区域性的冲突,那么一切是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的。日本当年作为一个战败国,军事实力已经被大幅削弱,它如果想要恢复正常的军事实力,第一个要摆脱的是它的和平宪法,第二个要摆脱的是美国军事力量套在日本头上的枷锁。要知道驻日美军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辐射朝鲜和进攻中国,同样负责起对日本的威慑。

 

  对于日本而言,最优的策略是挑起中美的局部冲突,由于驻日美军在日本的基地位于中国中程弹道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中美的摩擦会使得美军由于忌惮被中国的导弹攻击而把主要军事力量由第一岛链撤回到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如果美国的军事力量退回到第二岛链,那么套在日本头上的枷锁就会松开。

 

  如果日本想进一步获得更多,那么,在钓鱼岛或者一些有争议的领域跟中国发生一些中低强度的武力对抗,把自己放到对抗中国的第一线,获得美国对日本重新武装的支持,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考虑到2016年的美国大选,奉行孤立主义的特朗普当选概率极高,如果美国重新龟缩军力回本土,要求日韩承担更多的防卫义务,那么就必然会给日本和韩国更多的自主权。这可能是日本唯一一次能重新成为一个拥有正常军队的国家的机会,对于任何有野心的日本政客而言,这是一次无法错过的诱惑。


  日本挑起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挨中国的核弹,而是用低烈度的战争为自己获得更多的腾挪空间和军事实力的提升。

 

  但是如果中国没有对此做好预案,并一直觉得日本不可能向拥有核武器的自己发动挑战。那么很可能我们还会继续付出人命的代价,毕竟偷袭乃是日本会且仅会的方法。

 

  另一个猜想: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

 

  而如果说上文提到的日本策略可能,那么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的“修昔底德陷阱”,虽然中国自己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但是我们无法阻止美国人不去这样想我们。

 

  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在分析1914年爆发的一战时,将中美关系与英德关系相提并论——美国相当于1914年的“现存大国”——英国,中国则相当于“新崛起的侵略性大国”——德国。但是,如果按照这种类比,可能会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德国选择1914年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当时德国正在经济上追赶英国,但在与俄罗斯的经济竞争中日益处于下风,且与美国相比,其军事地位日益恶化。 1912年,德国总参谋长冯·毛奇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声明,称“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就越早越好!”据他解释,就对比俄罗斯与德国的军事实力而论,德国军队财政开始吃紧,意即德国执政界感到他们权力的顶峰已过去,德国军力现已大大变弱。

  中国目前的形势与1914年的德国完全相反。与最强大的经济对手美国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弱。中国的军事地位仍远不如美国,但其军事实力正日益增强。因此,对中国来说,合理的政策是坚决反对侵略,等待时机。时间在中国而非美国的一边。事实上,如果真要对1914年前的情况作类比,扮演德国好战角色的最佳候选人非美国莫属。美国的军事实力现正处于顶峰,但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速不及中国。

 

  对1914年类比的结论是,日益衰落的大国——美国是具有侵略性的。

 

  既有动机,又有实力。

 

  美对华动武的两个条件


  中美关系截然不同于冷战时的美苏关系。当时,苏联军力强大,但经济虚弱:虽然美国不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但其在经济上更强大。因此,美国的战略是转移斗争焦点到经济竞争。中美的相对优势截然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速远快于美国,但美国拥有全球的军事优势。所以,美国的战略是:试图将斗争焦点引向军事紧张,比如在南海挑衅中国;试图减缓中国经济增速,比如将中国排除在贸易协定之外。

  美国试图将斗争焦点转移到军事领域会导致“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吗?不会!因为美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社会分为几个阶级。


  美国单单加强军备对付中国,就需要大量调配民用资源到军事用途,更别提与中国打仗了。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年增长率约为2%,这意味着美国民众生活水平增速会放缓或下降,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

 

  只有在两个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美国才会对中国动武。

 

  首先,如果美国民众遭受巨大的失败,无力阻止其生活水平的大幅下滑,然后主要的资源可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转移到军事支出。当然,当美国民众感到其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正如二战时感受到日本的威胁一样,其会对其他任何国家展现同样程度的抵触情绪。因此,中国避免威胁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完全正确的。但1945年以来的趋势显示,美国民众越来越不原意为非核心利益作出牺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发动的战争祸及经济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按照时间顺序,美国民众对战争的抵触程度如下:对朝鲜战争的抵触微不足道;对越战的反对力度最初很小,但后来渐渐增大,直至迫使美国政府结束战争;2003年反对入侵伊拉克的力度最初就很大,现在则是压倒性地视之为灾难;大多数美国民众反对在中东卷入新的战争。


  如果中国不进行对抗美国的激进冲突政策,那么美国民众很难愿意为对中国动武作出巨大的牺牲。

 

  其次,如果中国经济严重放缓,美国有可能对中国发动战争。这样,美国可以在不对其民众造成重大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在军备建设上超过中国。中国无法决定性影响美国的趋势,但最基本的条件是,中国必须足够强大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而这取决于中国的经济成就。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关联的。中国越强大,美国民众为对抗中国所付出的牺牲就越大,因此他们就会越不愿意忍受这一点。认为“中国增强实力会激怒美国”的想法,完全违背事实。中国实力虚弱才会使中美敢于向中国动武。

  如果中国示弱,那么美国会变本加厉地针对中国推行侵略性的政策。戈尔巴乔夫时期所犯的这个灾难性的错误,推动苏联解体。戈氏的首席外交政策顾问格·阿尔巴托夫曾对美国称:“我们将解除贵方的后顾之忧,不再当美国的敌人。”他还主张对美国作出最大幅度的让步。美国一方面笑纳了这些让步,另一方面加快分裂苏联的进程,推动北约部署军事到俄罗斯边境。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这一教训体现了冷战的本质——当美国感觉自身虚弱时,其会采取“友好”的立场;当美国感觉自身强大时,其则会推行侵略性的政策。

 

  中国多次进行的高超声速武器试验,为的就是威慑美国,削弱美国对自身强大的幻觉。只有让美国感受到足够的威胁,使它认识到发动战争的代价大到它承受不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下一场战争。

 

  丛林一直未变

 

  从1840年走到现在,我们是一个遭受了太多苦难的民族。中国用三十年走完了苏联的路,用三十年走完欧美的路,六十年的血火奔流之后,已经站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内部诸多既得利益者的巧取豪夺,外部诸多不友好国家的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会可能陷入各种矛盾的撕裂。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对于发展的近乎狂热的追求,无他,我们因为曾经的落后被打怕了。无数的异国士兵,曾挥舞着武器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国土上烧杀抢掠,一遍又一遍地蹂躏这片土地。而中国的体量太大,工业人口和经济潜力太高,对整个欧美的威胁比前苏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数的国家等着中国出问题好踩上来分一杯羹。

 

  中国唯一实现安全的方法就是取代美国重新成为世界的单极,并从军事和经济上获得对美国的绝对优势。

 

  我们现在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不用处在一个像叙利亚那样的大国角力的环境中。



国内媒体不敢报 中国做过一件极其“流氓”的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